作为曾经在英才网工作四年,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在英才网起步,经历了英才网发展最迅速的三年时间的人我说一下我的感受。
1、英才网的招聘广告销售速度超过了网站的发展速度。
在06年-08年这段时间,在招聘行业了没有人可以否认英才网的销售能力。在前程无忧的销售还在扫楼拜访客户、智联还在每天40个电话不到的时候重庆网络推广招聘,英才网已经做到每个销售每天80个以上电话与企业联系。在我做销售的时候,很多客户根本没有接到过智联、前程的销售,直接被拉到了英才网。
但英才网的招聘广告上来的同时,产品发展去没跟上(但这个阶段英才网其实也在简单粗暴的拉C端用户,06年英才网的广告费应该是过亿了--抱歉具体数字不记得了;也是英才网拉起了网络招聘的广告大战)。在06-07年这个问题并不严重,因为大量的广告投入使得大量C端涌入英才网,所以企业招聘效果虽然不佳(主要是匹配度不高),但是毕竟还是有大量投递简历。(06-07年,上海地区,英才网的简历收取量可以达到前程无忧的60%-70%的水平)。而且网络招聘简历匹配度不高是所有网站的问题不是英才网的个别问题。通过高频率的电话销售覆盖,英才网保持了网络招聘广告的快速发展(07年对外公开数据,英才网在网络招聘广告部分首次超过了前程无忧--那个时候前程无忧的报纸招聘收入招聘很高)
但到了08年问题开始爆发:经济危机导致企业招聘量下降,预算收紧(之前一些稍微大点的企业很多是三家招聘网站同时使用);英才网烧钱差不多了,广告减少,C端减少,简历投递量快速减少,企业体验变差(这个时候销售快速扩展企业的弊端开始显现,很多客户变成了一锤子买卖);网站几次抽疯的产品变革导致客户大量流失。
2、英才网与Monster的对赌协议有关。
英才网与Monster的对赌协议是,如果08年英才网无法上市,则被Monster全资收购。这个协议是在05年签订的,那个时候看来收购英才网对Monster是一个捡便宜。但到了08年结果却恰恰相反。Monster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收购了英才网,这个决定让Monster只能哑巴吃黄连了。
08年的收购价格是按照08年英才网的销售额--注意是“销售额”的10倍收购。这个收购方式是英才网08年所有决策的基础。
3、失败的08年
英才网其实在产品理念上做了很多很好的创新,只是都做砸了。这个和英才网与Monster的对赌协议有关。
英才网推出了“网猎”,针对中高端职位招聘的产品。号称聚集英才网的高端求职者的简历库出售,刚推出售价25000/季度,后期变成三档9000、15000、25000.这个产品在客户那里还是很有市场的,推出第一个月,我就成功出售25000。但是效果等于0,后来我又买过一个9000的类似产品,企业招聘到一个高管,却是各种偶然。后来我才发现这个产品的效果是公司吹出来的,再没有买过类似产品。。实在是对不起客户啊。
比如定向广告。根据关键词,可以将企业招聘信息置顶。目前这个模式在前程已经持续使用。但那个时候英才网不是什么位置,而是完全没有人的。
08年因为对赌协议,英才网推出了非常多的短期产品,比如2000/年,这个价格等于当时行情价折半;比如页面广告促销,当时页面广告销售提成高到可以将近销售额的50%;总是用各种手段促进销售额。
而08年因为经济危机,英才网已经没钱做广告了。。结果就是销售前面拼命的拉客户体验英才网产品,客户招聘效果极差,流失变大。进入恶性循环。
这个时候英才网已经开始走下坡了,但是英才网在这个时候依然是招聘网站的第一集团军。
4、Monster入主英才网的新仇旧恨以及脑残决定
Monster在05年的是在美国是一骑绝尘,绝对龙头;但是08年经济危机,Monster业绩下滑,以及被Linkedin挑战,市场规模下滑。(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08年因为收购英才网,倒是Monster全年利润为负),那个时候Monster是万般不愿意收购英才网,可是没办法对赌协议是05年签订的。只能咬牙收购,这个时候Monster有被强卖的感觉。你可以想象收购英才网之后的态度了。
09年是Monster收购英才网的财务审核年,大家都晓得美国的财务制度,容不得半点沙子。而09年英才网的原有管理层已经成功套现走人,管理层大多变更。09年英才网的销售策略就是财务不得有任何失误,并可不做单,也不能有任何财务风险。
在中国,先签客户,提供服务,再付款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小公司。以前我们也是如此操作的,先上线,再收钱。但是09年,对于小金额服务,不见钱绝对不给开服务,一下子就得罪很多小企业(中国招聘网站小企业发布数量绝对是主力)。但是对管理层来说,可以业绩不做,财务绝对不能出问题。
好吧,这个还是作为员工能容忍的事情。后面就是人神共愤的情况了。
神经病的裁员
2008年是经济危机年,中国其实国内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但是不如美国那么强烈,而且中国人更讲感情,在困难的时候,如果大家可以一起勒紧裤腰带就一起扛过去。但是美国人不是,他们应对经济危机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裁员。所以在08年底,英才网实施了裁员。
这个也是我经历的第一次裁员,我也真正认识到了裁员对一家公司的伤害——曾经公司告诉我们,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现在公司却将员工扫地出门,并且裁员之后没有任何的员工关爱计划。从08年底,英才网的流失开始暴涨。
这个事件最大的受益者是谁?是智联招聘。智联招聘曾经内忧外患,但不可否认,这个时候他做了最正确的决定,08年不裁员,反而扩招。英才网大量的管理层、员工都流向了智联。
真正了解网络招聘的人可以看看,在英才网的这波人加入智联后,智联的业绩走向。
————这个时候英才已经没有归属感了。
神经病的选择空降兵
原有管理层都已经走了,老美从香港找来了A,空降了IBM的B(中国区总裁兼任上海总经理),一群完全不懂的招聘,只知道看财务数字的人开始统治英才网。
说几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1、B同学觉得英才网的KA不行,决定裁员(好吧,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进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裁员就裁员吧,还没开始裁就风风火火,全公司人都知道了。刚开始裁,发现招聘不到新的KA(招聘行业是个穷行业),只能拖着不裁。这个时候有人干活吗?没有,大家开始找工作了,3个月之后,大多数KA拿到了智联的offer,她开始裁员,赔钱让人走人。
最终,英才网的KA团队彻底毁了,再也没有竞争力了,抢单子连TS都抢不过。
2、B同学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公开说了一句:大家都知道我和上海的C(上海主管TS的副总)关系不和……当时整个公司突然鸦雀无声。。这个就是IBM的职业?从此上海的C再也不出声,每天进公司办公室,就不出来,不问世事。大家能想到一个分公司的领导不做事的时候,下面会如何吧?
当然最后是C赢了,因为B被fire了,他还
来源【全网营销】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