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方法论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至关重要,决定了产品经理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然而,很多产品经理却忽略了它的重要性,甚至对它有些不屑。本篇文章就来聊聊和产品方法论有关的话题。
笔者刚入行时也曾对产品方法论不屑一顾,认为那些都是“假大空”的套路话,真正的产品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然而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产品方法论的看法也有所改变。在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同时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什么是产品方法论?
笔者认为,产品方法论通俗来讲就是做产品的套路。说的具体一些,就是产品经理对工作中的不断实践进行反思,进而总结出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方法。
我们在工作中也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静下心来花几分钟想想,面对这些问题你会怎么处理。如果你能够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恭喜你,在这些问题上,你已经有了自己的产品方法论,只需要不断完善即可。
二、产品方法论的作用
也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需要产品方法论?做产品直接上手去做就好,为什么要说的这么复杂?下面笔者就来说说产品方法论的作用。
1、便于知识网的建立
如果你是个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人,那么你一定发现,在工作中有很多经验和方法是通用的。
比如:应用在企业管理中的六何分析法(5W1H),既可以在需求分析时用于判断需求的真伪,也可以在数据分析时为我们提供数据分析思路。
再比如:做项目前要提前设定好目标,既可以用在中台建设前要充分讨论后确定中台建设的目标,也可以用于验证我们对于产品路线的选择、功能设计时做出的决策。
伴随着不断地观察、实践和总结,你会发现,曾经孤立的一个个知识点,会逐渐连成线,最后形成知识网。
在工作中你会发现,某些问题遇到的次数多了,自然就有了处理心得,再处理起来就会更加轻松,这其实就是在逐渐形成方法论。随着方法论的不断完善,处理起来就会愈发得心应手。就算遇到未曾见过的问题,也会从已有的经验中选出适用的进行尝试,然后反思总结提炼方法论。长此以往,便形成良性循环。
2、增强工作能力的稳定性
你也许遇到过这种情况,面对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有时处理起来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有时却拖泥带水、漏洞百出。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针对这个问题的产品方法论。换句话说,之前干净利落的处理,有可能是误打误撞遇到了问题点,但并非每次都有那种运气。
笔者认为,产品方法论虽然不能决定产品经理能力的上限,但却可以决定下限。换句话说,如果一个问题你有一套完整的思考、分析、解决方法,那么结果肯定好过你不知所措、胡乱尝试。
用开篇说的问题来举例说明,假设某天早上在公司看数据时,发现昨天的产品流量环比下降30%,这时候你要怎么处理?笔者的做法是,从内到外,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排查和分析,颗粒度从粗到细。排查顺序依次为:
(1)我方的产品运营和技术环境
是否因为业务调整,例如商品调价、网站改版等因素影响了用户使用,或是因为系统技术故障造成的(网页不能访问、没有日志记录等)。
(2)外部网络环境
如果我们的系统没有故障,就要排查外部环境故障。
(3)锁定流量降低显著的产品模块
排除外部网络环境的问题后,需要找到流量降低发生的产品页面和功能模块。这需要对产品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数据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快速定位问题。
(4)对渠道和用户进行分析
不论上一步是否有找到流量降低的模块,接下来都需要对渠道和用户做各种维度的划分,一层层去找流量下跌的原因。比如是否是主要渠道的流量降低了(被搜索引擎降权),或者引流的渠道被禁了等。
曾经有实验表明,失控的局面会增加人的压力,而压力会影响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减压的办法就是减少这种情况出现。形成属于自己的产品方法论后,你的工作能力会更加稳定。因为你会按照自己的节奏,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产品方法论为什么会被忽略
既然产品方法论如此重要,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对它不屑一顾,尤其是很多入门一到两年的产品经理。在和其中一些人聊过后,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市面上一些书籍、培训的影响。
原因并非这些书籍、培训宣传产品方法论没用,而是它们只讲方法论,忽略了实际操作。笔者刚入行时看过不少产品类的书、文章,里面讲的方法论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读起来明白,感觉说的有道理,真到了实际工作中完全用不上。另一种是写的天花乱坠,各种高大上名词满天飞,完全看不懂想表达的意思。
下面这一段话讲的是toB和toC产品经理的区别,就属于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不但工作中很难用上,而且还容易误导人。
toB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不是体现在产品研发上的,toB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了解用户,了解业务的行业规律,思考为用户创造什么价值。toB产品经理需要摆脱乙方心态,不能一味地接受所有需求,toC产品经理也一样,不能对用户提出的所有需求都满足。
笔者在读到这段话时写了一段评论,如下:
这段话对刚入行的产品经理来说非常不友好,实际情况复杂多变,不会出现员工作作为实际用户要求A方案,而不懂行的老板偏要B方案。而就算是这样,产品经理在做过调研、分析、排期后,最后做出来的可能是C方案。再加上老板作为是否购买产品的拍板人,他的意见至关重要,产品经理有时候不单考虑的是系统的功能,同时也是双方的想法和情绪。真不是一句”摆脱乙方心态,不能一味地接受所有需求“所能概括的。
之所以说对刚入行的产品经理不友好,是因为他们缺少产品经验,而且很容易被误导。单纯的产品方法论很难让他们有代入感,而实际情况的复杂多变,产品经理有时候需要随机应变。同样的方法论,未必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产品。
随着经验的增加,产品经理应该学会辩证地看待产品方法论,尤其是别人的。笔者从刚入行时看到别人写的方法论就头疼,到几年后再看时能用自己经历过的案例来印证方法论,其中也经历了经验积累、自我反思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里指的是不适合自己的)。
所以笔者认为,关于方法论的文章、书籍和课程,如果能举出自己实际操作的实例,即负责的产品类型、面向的用户、外部环境如何、产品经理做了怎么的操作、最终结果如何,才是一个完整的阐述方法论的过程。这样才能让读者对于方法论想要表达的含义有正确的理解,也便于读者对照自身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四、如何建立自己的产品方法论
前面提到所谓的方法论就是处理问题的套路。而建立产品方法论其实也有套路,这个套路名叫【库伯学习圈】。是由大卫.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模式,学习过程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环形,分别是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化概念、主动实践。
下面以建立需求分析方法论为例,来说说如何用库伯学习圈理论来建立产品方法论。
1、具体经验
经验的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得到的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是通过学习得到的间接经验。
拿需求分析来说,直接经验就是产品经理通过和需求方沟通接触,收集信息后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经验。而间接经验就是产品经理通过阅读文章、课程学习、同行交流等,从外部得到的非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
相比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带给我们的体验更加深刻,更加容易激发产品经理对下一步“反思性观察”的进行。所以笔者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产品经理必须要有一定的项目积累,好的产品经理是需求喂出来的。但是,每个人接触到的业务、产品毕竟有限,想要获得更多的经验一定程度有赖于外部间接经验的积累。
2、反思性观察
在反思阶段需要把经验阶段获得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等,是一个把经验进行归类和条理化的过程。
在做需求调研时,我们通过经验得出,我们向需求方提出的问题和记叙文相似:使用者是谁(谁),使用场景是什么(在什么时间),需求要解决什么问题(做什么)。然而,这些问题就能确保需求调研不会有遗漏吗?
以我自己为例,某次需求方提出紧急需求,笔者调研后一通分析、PRD、评审等操作,在调整优先级后顺利上线。准备线上验收时发现,迟迟没有操作记录。后来通过询问得知,该需求使用频率每月一次,上线太早也用不上。笔者表示这些应该早点儿告知,结果得到一句话:你也没问呀!
通过这个案例得知,调研时对于功能的使用频率也要涉及到网络营销知识总结,最好能亲自观察需求方的操作。类似这样的案例有不少,反思性观察的
来源【全网营销】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