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传统,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性。诗人往往通过创造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画面,从而实现以“境”传“意”。要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就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把自己带进诗歌的意境之中,然后去体会意境的特点,揣摩诗人借此意境传达的情感。下面我们谈谈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及意境。
1.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通常是作者自己)和客观形象(作者创造的艺术人物)。理解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概括出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作者描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通过写女子的发饰、容颜、肌肤,以及起床梳洗弄妆的行为动作,塑造了一个美丽、华贵、体态娇娆,而神情慵懒的女子形象。最后用“双双金鹧鸪”反衬女子独守空闺的寂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 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一般也称“意象”,是作者寄托主观之“意”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作者情感的物化,它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的组合和连缀而构成的艺术画面。意境是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的体现,诗人的情感寄托在这艺术画面之中。而古诗中的景物形象往往有其特定的含义及感情色彩。表达惜别之情的有:杨柳、长亭、南浦、西楼、酒等;表达思乡之情的有:月亮、孤雁、双鲤鱼、捣衣等;表达孤独与愁苦之情的有: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等等......
如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诗中运用了晓雨、落叶、雁声、征帆、孤舟、霜月、枫桥等一系列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3.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在有些咏物诗中,诗人以某种事物为具体的描写对象,将事物人格化,从而来象征某种品格或精神。而作者正是通过吟咏和赞颂事物的某种品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陆游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歌颂梅花即使遭受打击,仍保持清洁节操的高尚品格。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咏物诗的诗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歌颂竹子虽遭风雨吹打,但坚韧顽强的品格。
4.带着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
了解了古诗中形象的一般特点,是为了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前文已经介绍,意境是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创造出的艺术画面,或者可以说是蕴藏着诗人主观之“意”的“画境”。要准确解读和体会这个“画境”的丰富情意,我们要带着想象走进这个“画境”之中。
下面我们以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为例,来谈谈如何带着想象走人诗歌的意境。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这首诗写自己在月下登上金陵城的西楼,观秋夜月下之景,进而触景生情。我们要运用想象再现作者描绘的月夜之景,甚至想象自己就是李白,让自己融入到这月下之境中去。
首联,“金陵夜寂”告诉我们登楼时的环境,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凉风发”,这时秋风渐起,带来些许凉意。“独上高楼”,李白一个人登上金陵城的西楼,“独”字流露出了些许孤独、些许寂寞;“望吴越”,登楼以后,诗人眺望广阔的吴越。夜晚如此寂静,只有秋风飒飒地吹过;大地如此空旷,只有“我”一个人在这高楼之上。
颔联咏物诗的诗歌,“我”看到了什么?天边的白云映在江水之中,随着江浪轻轻摇动着这空旷宁静的金陵城;皎洁的月光洒倾泻而下,仿佛从那银白的秋月中滴落了一粒粒晶莹的露珠。在这一片银白的世界里,我俯瞰脚下那缓缓东流的江水,我仰望那浩渺无穷的长空,“我”的思绪也被牵引得很远很远......
颈联,“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愿
来源【全网营销】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